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题:保留痛感,矢志复兴
新华社记者蒋芳
“铛、铛、铛……”每天早上八点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和平大钟总是准时响起,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大钟13声,寓意牢记国耻、珍爱和平。
每到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江东门的钟声穿透力更强,一声声、一下下,回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南京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每年两次全城拉响警报的城市,一次九一八,一次国家公祭日。钟声和警报声汇聚到一起,成为当天整个国家的背景音,提醒人们勿忘国耻之殇、民族之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受难史在1937年的冬天到达至暗时刻,30万同胞的苦难经历早已刻进国人的共同记忆。痛感是最好的“清醒剂”。就像人的躯体,有痛感才知道何处受了伤、何处最羸弱,进而对症下药、祛病固本。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如此,不能因为怕痛,就不去触碰;不能因为屈辱,就选择遗忘。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宣告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更加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携手奋进。
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江东门的钟声每一天都会准时响起,也将长久地警醒国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我们能在回望中告慰先辈: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矢志奋斗,使命必达!
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