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也要带领乡亲脱贫——记广东那毛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彬
这是烤制的“福平”牌番薯(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新华社广州9月10日电? 题:“上天入地”也要带领乡亲脱贫——记广东那毛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彬
新华社记者邓瑞璇
从广州出发,往西南走600多公里,就来到了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这里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热带海滨风光,却因诸多原因导致发展相对落后,那毛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2016年5月,彭彬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那毛村开展精准扶贫。三年光阴似箭,他千方百计琢磨脱贫新路,自己的头发白了、皮肤黑了,而那毛村却迈上了新台阶。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右)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学习使用农用无人机(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入地”——从土里种出“金子”来
这两天,那毛村天朗气清。新盖的文化楼和体育公园旁,不少村民闲坐在这里纳凉。对他们来说,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盼头。
但彭彬刚到那毛村时,却是另一番景象。入村摸底之后,他发现,这里的扶贫担子要格外重。
那毛曾是个渔村,20多年前渔民上岸,却没有足够的种养技能。全村耕地不到1000亩,常住人口却有3000人,农地分配严重不均。村里的60户贫困户中,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不少家中还有大病和残疾情况。这个海边村庄平均每年都会遭遇至少一次的台风袭击,农业种植风险很大。
没有天时地利,彭彬和驻村工作队就靠自己的专业来研究。经过调研,他们发现,那毛的土质偏沙,富含火山灰,适合种番薯。于是确定主攻冬种番薯,一来避开台风灾害,二来南薯北运、供应北方冬春市场。
“我们的‘黄金手指薯’可不一般,个头小,不用剥皮,吃了不口渴,女孩子也不怕弄花指甲?!毕衷?,彭彬走到哪都要为自家番薯代言。但如今叫响市场的“福平”牌番薯,在推广初期并不顺利。
村里的李喜在茅草房里住了大半辈子,因为腿部残疾,一家五口只靠他媳妇做些杂工来养活。他们家曾经也种过番薯,因不得其法总是赔钱。
工作队推广初期,李喜和许多村民都不相信种番薯能挣钱。四处碰壁的彭彬选择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2016年国庆,工作队带着3户示范户种下16亩番薯,其中包括李喜家的两亩丢荒地。
“年底就丰收了!”彭彬说,他们把全村人请来品尝,还请了客商到村里采购,现场为示范户结算现金。李喜一家两亩地,短短4个月就“刨”出了4000元。原来土里真的能挖出金子!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也就开始跟着种植了。
第二年,李喜还借了亲戚10亩地种番薯,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收入增加了,人也精神了。李喜从以前的“等靠要”,到现在主动请缨,还担任起村里的保洁员。去年,李喜一家盖起崭新的小平房,如今已经是村里的脱贫“明星”。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行走在那毛村田间小路上(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上天”——无人机飞出脱贫新路子
村里耕地毕竟有限,加上一些年轻人不愿下地干农活,农机专业出身的彭彬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带村民“上天”搞飞机。
“无人机替代地面农机是一种趋势,加上无人机培训成本低、门槛低,收入也不错,适合推广?!迸肀蛩?,他开始尝试在村里培训操作农用无人机开拓新路。
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那毛村合作社和珠海羽人公司合资成立湛江羽人飞防服务公司,办起了无人机培训学校,贫困户子女来培训全部免费。
这么“酷”的工作立刻吸引了村里村外许多年轻人过来学习,23岁的李尊挺就是其中一个。
李尊挺说,一个月的培训让他对这个工作充满了兴趣。因为成绩优秀,经过考核,他被公司聘为正式员工,从事专业的无人机植保工作。
目前那毛村已经培养学员30多人。年轻的飞手们操作着无人机,开展甘蔗、水稻、番薯的喷药、施肥、播种服务,效率比传统农业服务高出许多,深受市场欢迎,订单一个接一个。3年来,合资公司为粤西地区作业面积20多万亩,合作社收入近40万元,为贫困户每人每年分红上千元。
李尊挺等飞手不仅带动了自己家庭脱贫致富,也带动着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在番薯地里检查番薯苗的生长情况(8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脱贫后还要富起来、靓起来
在扶贫工作队的办公室墙上,贴着所有来过那毛扶贫的工作人员照片。3年多来,人来人往,彭彬的头发已经从刚来时的乌黑变得花白。经历过雨天高速上给供应商送货而出车祸,见证过并肩作战的村委同志因公殉职,彭彬不曾动摇过扶贫的信念。
2018年,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那毛村终于脱贫了。
村里番薯加工厂的扶贫车间开动了,公共区域楼顶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也试验成功,村里的小学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
“近来,父亲一直焦虑忧郁……我看这个村子变化真的很大,可他还时常摇头。我问他,你那么辛苦干了三年,还没成功吗?他说,自己的任务是完成了,但村里的工作还有很多……村子进步了,父亲却退步了,他头发白了,皮肤黑了,也变得更焦虑了……”这段稚嫩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出自彭彬13岁的儿子彭秉丞《父亲的工作日》的作文。
在驻村三年多的时间里,彭彬一般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没能给予家人足够的陪伴,还错过了儿子的成长和升学。谈到这些,这个不怕苦累、不怕危险的汉子,还是红了眼眶。
“孩子笔下描绘的,不只是我,也是全省20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和近4万名驻村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迸肀蛩?。
接下来的一年多,彭彬还将继续坚守在扶贫一线。增加番薯品种、探索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整治人居环境……彭彬说,让村子不但脱贫,还要富起来、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