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月28日电? 题:土家族三老汉 一台“扶贫戏”
新华社记者李勇、李松
长春村村民在平整出来的田地里栽种桑树苗(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寒冬腊月,年味渐浓。这本来是农闲的时节,记者却在渝东南的深山沟里看到,20多个农民正扛着锄头带着镐,栽桑覆膜,干得热火朝天。领头的是三位精神矍铄的土家族老汉,他们和大伙儿一块挥汗如雨,硬是在平整出的陡坡上栽下一株株桑树。这个重庆黔江区土家族三老汉带领村民奋力脱贫的故事,正在当地传为佳话。
劳动治“懒病”,更治“穷病”
腾树文65岁了,退休闲了多年,没想到最近一年多,又像上紧了发条似的,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老腾忙,是因为身上扛着责任,他是村里蚕桑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个“官”可不好当,从组织社员下地种桑、幼蚕集中培育,再到蚕房改造扩容……事无巨细,老腾都要张罗。
寒冬里,“雪米子”在空中飘飘洒洒,冷风刺骨。在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四组,老腾他们还在地里忙着,除草、挖坑、栽树、覆膜……这些日子,老腾每天5点多就起床,早早赶到地里,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钟。上工的几十个合作社社员人人都带着背篓,有的装方便面,有的装饼干,有的装酸菜饭。休息时在空地支上一口锅灶,热一热就解决了一顿午饭。
腾树长用铁锅加热咸菜饭(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在四组,土地大多撂荒了10多年,杂草堆起来能坐人,杂树都有碗口粗。要新种桑树,先得用挖掘机整地,然后才能人工植树,费时费力。71岁的陈正文在地里负责拉绳定距,做得有板有眼?!跋衷谡窃陨5暮檬焙?,大家莫偷懒哈。今天种着‘摇钱树’,挖地挖得手痛,来年数钱数得心欢?!背抡囊痪浠?,逗得大伙儿哈哈地笑。
“以前人懒起,没啥事干,反倒经常生病。现在动起来,出一身汗,身体反倒还好些?!鄙缭惫ń诨访叭绕?,一边展腰挥锄,一边附和着。
老腾说,劳动能治“懒病”,更能治“穷病”。他们2017年底种下的近400亩桑树已初见效益,合作社第二年就收入10多万元,一户农民多的能分四五千元。腾树文估计,等到丰产时,合作社收入能上百万元。
这是长春村一名村民背的背篓,装有一壶水、几把工具和用塑料袋裹着的午餐(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石头缝里“钻”出一个蚕桑产业
长春村土地瘠薄,石漠化严重,石头缝里咋就“钻”出一个蚕桑产业呢?这背后的故事值得一说。
这几年,黔江区扶贫产业明显见到成效,看着别的村组羊肚菌、油茶、猕猴桃搞得风生水起,四组却是“冰锅冷灶”,产业不见起色,曾当过村组干部的腾树文坐不住了?!霸勖潜纠淳褪恰蠼?,再不振作,差距越拉越大,啥时候能翻身???”
但也有人“泼冷水”:四组七成以上的地都是坡耕地,满山是石头长不出大树,全是灌木、荆棘。为了填饱肚子,农民曾把庄稼从山脚种上山顶,却是越垦越荒、越穷……
“不思进取的理由有百条千条,但脱贫的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苦干?!贝謇锴嘧衬昀土η啡?,暂时还得中老年人打主力。
65岁的腾树文(左)、71岁的陈正文(中)、67岁的腾树长3位土家族老汉在工作的荒坡上合影(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三个老汉一台戏?!碧谑魑睦狭颂谑鞒?、陈正文一块创业,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了200岁。腾树文当“总管”,腾树长管财务,陈正文管劳务,各有分工,干起事来一点不含糊。
首先是选准产业。通过从好几种作物中反复比选,3人认定还是蚕桑稳当有赚头?!扒镜鼐陀胁仙<庸ち菲笠?,市场成熟,销路不愁?!碧谑鞒に?,我们这儿还流行一句话叫“勤养猪、懒养蚕,20多天见现钱?!辈仙<Э?,脱贫效果好。
但集中近400亩地一块种,还算是这3个种地“老把式”的“新营生”?!肮ヒ患乙换е稚Q?,亏了是自己的;如今合在一块搞,亏了是大家的,更大意不得?!?/p>
养蚕最怕病害。为此,腾树文前后3次到区蚕茧站、蚕业公司学技术?!坝撞瞎灿缦兆罡?,这个时候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事。幼蚕一天吃3顿,顿顿离不得人。桑叶还要用药水清洗,要切细碎,真是个细活儿?!?腾树文告诉记者。
67岁的腾树长在检查桑树苗上覆盖的薄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以前追着别人要地,现在地被‘送上门’来”
四组发展蚕桑,也得到了政府多方扶助。金溪镇副镇长杨胜前、驻村第一书记田杰主动对接,帮着配套建了产业路、共育室、蚕棚等设施。
另外,黔江区的政策也是“扶上马,送一程”?!白罱普怪?,帮助村里组建了股份合作社,在收入保底的同时,增值收益还按一定比例分红,大伙儿能持续受益?!毖钍で八?。
看着蚕桑产业走上正轨,并初步见效,越来越多的农民想参与其中?!耙郧笆俏颐亲纷疟鹑艘刂?,现在是人家主动把土地‘送上门’,目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已有近200人?!弊罱?,村民陈正学敲开了腾树文家的门?!袄咸?,我屋头有5亩好地,我信得过你们,全部入给合作社,要不要得?”陈正学说。
长春村村民在山坡上的桑树苗田劳作(1月2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前人栽树、后人致富’,再过几年,产业真正成型了,我们就‘解甲’退休,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里?!碧谑魑亩约钦咚?。
“扶贫产业发展,离不开苦干、实干的‘领头雁’?!鼻榧怯喑っ鞲嫠呒钦?,近几年黔江发展脱贫致富带头人400多人,这其中有类似长春村这样“退而不休”的“老把式”,也有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农民工,他们正在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